2019-05-10 00:00:00 来源: 点击:8486 喜欢:0
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要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总要求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统筹推进“五大振兴”,着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用好深化改革法宝,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让中原更加出彩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三农”的基础性地位从未改变,事关生存之基、强国之基、执政之基;“三农”的全局性影响举足轻重,牵动发展大局、改革大局、稳定大局;“三农”的战略性作用愈加凸显,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进程,必须责任上肩。
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农业正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农村发展正由传统种养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农村劳动力正由单一城镇集聚向城乡双向流动转变;城乡关系正由二元结构向加快融合发展转变。
深刻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强县与富民的关系。
“五个振兴”的丰富内涵
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所在;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生态振兴是内在要求;组织振兴是根本保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四个统一”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抓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统一起来;把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把促进农村经济振兴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融合发展统一起来;把持续加大投入支持与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主体活力统一起来。
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河南实践
在稳步提升粮食产能上展现新作为;在提升农业竞争力上探索新路径;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上塑造新优势;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上积累新经验;在激发动力活力上求得新突破。
坚定信心决心 强化责任担当
陈明星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良好、“王牌”鲜明、动能强劲、潜力巨大,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列,开辟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让中原更加出彩奠定坚实基础。
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寄予的深切厚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科学概括和高度凝练了十九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表述,涵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方方面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化、具体化阐述,体现了对中原人民和河南工作的关怀厚爱、对河南新担当新作为的殷切期待,为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尤其需要坚定和深化对“三农”基础性地位、全局性影响、战略性作用的认识,明确总目标,把握总布局,坚持总方针,落实总要求,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满意答卷。
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足省情阶段变化,用创新的理念、改革的办法破解“三农”难题,探索走出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同步发展的成功路径,促进了河南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跨越,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即将全面小康的重大跨越,农村面貌由贫穷落后向欣欣向荣的重大跨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打好粮食生产的“王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擦亮了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并从粮食生产、耕地保护、农业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等方面对粮食安全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树立起了粮食安全的系统观,科学阐释了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为我省立足粮食生产优势,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全省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并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探索走出了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提质增效之路。显然,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必须打好且能够打好,并将成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亮丽底色。
全省上下的科学谋划和贯彻落实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释放巨大潜力。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河南根据中央部署,先后出台实施意见和战略规划,配套制定五个专项行动计划,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讨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全省上下抓“三农”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促乡村振兴的氛围日益浓厚。全省1亿人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消费升级的旺盛需求,也奠定了市场空间深度拓展的可能。这些都将进一步激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无限活力、充沛动力和巨大潜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应抓好四个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型期,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轨期,从农民身份化向农民职业化的转变期,要充分发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比较优势,必须坚定信心决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注重“四个结合”: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强化规划、政策、投入、机制等衔接,以乡村振兴的方向原则、思路举措引导脱贫攻坚,将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精神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形成良性互动。二是粮食安全与农业提质增效有机结合。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四优四化”,加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同、产出产能协同、数量质量协同、增产增收协同。三是规划引领与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将规划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坚持示范带动、注重分类推进,并围绕“人、地、钱”等关键环节,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四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鲜明导向,同时,强化城乡贯通,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带动乡村振兴,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抓住重大机遇 提升工作水平
刘依杭
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全省上下要牢牢抓住新时代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紧紧扭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总抓手,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果,进一步提升“三农”工作水平。新时代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站上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从统筹城乡到城乡融合发展,“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阶段、新特征。
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发展新阶段新特征
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从发展环境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社会对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加快推进了农业由数量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从发展方式看,随着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生产方式不断创新,迫切要求农业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使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均衡。
农村发展由传统种养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随着新产业新技术革命不断孕育,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断被挖掘,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全方位大规模向农村渗透,农村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在新业态方面,通过不同方式的资源融合,催生出服务型、创新型、社会化和工厂化等多种农业新业态,实现了产村人深度融合发展。在新技术方面,通过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以“互联网+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产业与产品,有效培育壮大“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新要素方面,在传统农业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发、信息、管理、服务等要素,通过多样化的要素整合、配置利用,推动了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产生了良好的倍化作用。
农村劳动力由单一城镇集聚向城乡双向流动转变。随着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新阶段,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掘和拓展。一批土地制度、社保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落地,一系列扶农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建设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为农业农村农民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返回家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向加快融合发展转变。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种资源要素平等交换通道快速打通,城镇化的发展体制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城乡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式,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藩篱,推动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改变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带动乡村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融合发展的良性格局。
顺势而为推动新时代“三农”新发展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调整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聚焦工农的结合与互惠、农民的分化与转移、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与要素平等交换等环节,吸引工业的产业链向农业延伸,通过深加工等接二产连三产,进一步增加农业的内生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特色产业链延伸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促进农村各产业的渗透融合和交叉重组。完善对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和提升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机会与能力,积极引导不同经营主体互惠共赢、风险共担,促进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高效发展。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为主的农业教育体系,以培养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为重点,着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机能手等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加快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壮大县域经济 夯实发展载体
袁金星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也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最佳桥梁,其发展方式、速度力度、效益效果等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关键性作用。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壮大县域经济是发展农业农村、富裕农民的切入点和依托,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和纽带。我省县域面积占全省的近90%,人口占近3/4,可以说县域兴衰直接影响全省乡村进退,必须紧紧依托全省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力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县域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支撑
从城乡关系看,县域经济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引擎”。我省大部分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农业长期处于“输血”“失血”“贫血”状态,很难与城镇形成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关系,亟须借助县域经济发展来支撑、配套和带动。通过发挥县域经济生产成本、生活成本相比大中城市明显较低的优势,释放县域在产业布局、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区域便利性和城市集聚性,推动更多发展红利向乡村流动,才能更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从发展动力看,县域经济是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的“助推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首要关键词,而这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外在带动。只有依托县域产业不断壮大,通过提升产业关联度,发挥县域经济基石、支点作用,才能使二三产业丰厚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进入乡村,充分激活乡村土地、生态、品牌等资源,形成联动效应,为农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乡村空间的价值增值,进而为全省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从要素禀赋看,县域经济是集聚乡村振兴势能的“输出地”。人才、科技、资金、项目、信息等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一直以来,我省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单凭自身力量难以聚集优质的资源要素,关键还要依靠县域来带动。只有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才能提升要素储备力和竞争力,不断推动要素渗透进基层、下沉至乡村,形成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融合,产生集聚效应,夯实乡村振兴的要素基础。
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要力求“四个突破”
要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度”上求突破。一是以延伸主导产业链条促融合。要立足县域特色优势,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形成“龙头+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扩大产业覆盖面,直接带动乡村产业融入县域经济。二是以优化产业链布局促融合。在县城布局企业总部、研发以及深加工等环节,在乡镇布局初级加工和配套产业,在农村布局种植养殖基地等,形成分工明确、城乡协同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带动农民增收。三是以壮大新兴产业规模促融合。要依托园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辐射带动乡镇、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要在搭建人才交流集聚“大舞台”上求突破。一是注重以平台建设留住人才。积极参与“人才争夺战”,通过在县域园区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在乡镇、村组搭建创业农场、创业合作社等平台,重点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带动更多本土人才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注重发展归雁经济留住人才。打造一批返乡创业园,吸引外地有一定成绩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把见识、资金、技术等资源带回来,以创业带就业,兼顾家庭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三是注重新乡贤文化建设壮大本土能人队伍。通过商会、老乡会等组织,吸引更多在外的企业家、教师、军人等本土精英人才回乡开展投资兴业、办学育人等,为县域发展、乡村振兴夯实人才保障。
要在激发城乡开放创新“动力源”上求突破。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创新发展支撑体系,打通城市到乡村创新资源流动通道,让更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乡村扩散应用、开花结果。二是以文化创新增创后劲。充分挖掘县域文脉,打通商脉,发挥文化经济和产业属性,提升县域人文特色的同时,让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家风民风、村规民约建设中,重构农民精神家园,让乡村振兴永葆动力源泉。三是以对外开放拓展空间。推动各县积极对接“五区联动”“四路协同”,融入全省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大局;大力引进外贸型企业,使本地农副产品、特色产业等与全球产业链对接,让开放成为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径。
要在营造全域亲商营商“新环境”上求突破。一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要推动城市道路、电、供排水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同时守好青山绿水,营造良好硬件环境。二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投入更多向农村倾斜,把城市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开放,补齐乡村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为人才返乡创业创造更好条件。三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实施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打通服务企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在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推动减负措施下沉到基层,作用于群众,让企业经营和人才创业轻装上阵。
上一篇:中方关于美方正式实施加征关税的声明
下一篇:企业上市前如何进行资本运作